玉湖冷链的五年进阶:从布局基建到民生动脉

  • 时间:2025-08-25
  • 来源:人民网宁玉瑛
  • 浏览:94次
  • 分享
  • A- A+

今年6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新一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,玉湖冷链(广州)交易中心(以下简称“玉湖冷链广州园区”)被纳入其中。据发改委官网称,本次公布的国家骨干物流基地建设名单,在健全冷链物流网络、满足居民消费需求、引领冷链物流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等方面具有示范带动作用。这一结果不仅是企业阶段性成果,也折射出中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深层变革:从规模扩张转向功能升级,从企业行为升维至国家基础设施能力的系统性构建。  


玉湖冷链(广州)交易中心交易区


基础设施的公共性跃升 

冷链物流的“骨干”定位,本质上是对其公共属性的强化。玉湖冷链自2020年启动中国区战略——将在全国八大经济区主要城市建设10+一级交易中心,在主要流通节点城市建设30+二级交易中心,依托覆盖全国的重资产交易中心实体网络,创新线上交易线下履约(OMO)服务模式,打造中国冷链食品高质量交易平台。伴随着《“十四五”冷链物流发展规划》实施的五年来,玉湖冷链已完成在9个城市布局的冷链园区产业集群,总库容超200万吨,总建筑面积超300万平方米,为8亿人口提供高品质食材保障,其意义绝不止于企业版图扩张。 


据了解,玉湖冷链本次入选“广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”已是其第四个国家级的冷链和物流体系认证,前三个分别是2022年其成都园区入选第二批“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”、2023年广州园区入选“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”、2024年武汉园区入选“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”。此外,长沙、天津、南京等6个园区入选城市“平急两用”设施,这些“认证”表明市场主体投资的冷链设施正被赋予应急保供、民生托底等公共职能。这种转变呼应了《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》的核心目标任务:通过布局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,在此基础上,指导各地高质量推进建设,“以点带面”不断提升冷链物流体系规模化、集约化、组织化、网络化运行水平,有效提升冷链产品价值链,支撑城乡居民消费提档升级。 


如玉湖冷链广州园区,目前已吸引600余家冷链龙头企业入驻,形成覆盖猪牛禽类、海鲜水产等主流品类的产业集群,日均千吨的货物流转量,同时通过OMS(订单管理系统)、WMS(仓储控制系统)、WCS(仓储管理系统)等70余项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赋能,在履约环节将作业误差率降至0.1%,这正是基础设施效能的具体量化体现。 


技术重构农业流通逻辑 

5月,玉湖冷链揭阳园区蔬菜区以100%入驻率开启试运营,首日近千辆货车进出的火热场景,揭示了冷链对农业价值链的重塑能力与价值。传统农产品流通中约15%~30%的损耗率(商务部数据),在玉湖冷链揭阳园区被商户证实“减少一半”。这背后是玉湖冷链通过物联网温控、AI调度系统对农产品流通各环节进行精准把控,并实现全程可溯源的成果。 


当粤东形成“一小时高效流通圈”,潮汕牛肉丸、普宁豆干等地域特色产品得以突破空间辐射半径限制走出产地、销往全国、走向世界。同样具有启示性的还有江西农产品通过玉湖冷链“出赣入湾”,如“宁都黄鸡”通过玉湖冷链线上交易线下履约OMO交易服务模式对接大湾区市场,年销售额从百万级跃升至1.26亿元。技术驱动的产销直连,正在改变农业“增产不增收”的传统困境,为《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》提供实证样本。 


区域协同的新实践范式 


据了解,玉湖冷链目前有8个园区被列为各地省级重点项目,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为区域战略性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作用和价值。以广东省为例,在广东省“百千万工程”框架下,玉湖冷链的价值超越单一企业范畴。2024年4月,《羊城晚报》“‘百千万工程’专版”称其为“以产业支点撬动‘百千万工程’”。揭阳将玉湖冷链定位为“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”,实则是看其中三重协同效应:一是产业协同,通过国际高标数智化交易中心吸引全球冻品龙头企业入驻,以此带动揭东乃至华南区域近万家上下游企业,形成预制菜加工、跨境贸易等产业集群;二是城乡协同,通过全程可溯源的冷链服务将揭阳本地菜损耗降低50%,直接提升农户收益;三是跨域协同,玉湖冷链广州、成都园区等一级交易中心可与揭阳园区等二级交易中心联动,将地方特色农产品通过一级交易中心网络推向全国乃至全球,进一步扩大区域产品的市场辐射范围。这种以冷链基建为纽带的三产融合模式,使农产品流通从零和博弈转向价值共创。  


玉湖冷链全自动立体库


民生保障的底层支撑 

冷链的终极价值体现在民生消费端。据玉湖冷链总裁钟辉红介绍:“玉湖冷链已开启下一个五年战略,将持续完善10+一级交易中心、30+二级交易中心及一二级联动的全国布局,以数智化、全链条服务助力社会冷链流通降本增效,保障冷链食品供应链高效、稳定、安全”。玉湖冷链广州园区全温区覆盖能力(-60℃超低温深冷区至常温区)解决了金枪鱼等高端食材的存储难题;区块链技术使进口冻品实现“从产地到餐桌”的全程可追溯。更关键的是,随着其全国重资产的完善,将织就覆盖主要消费市场的“温度保障网”,这对正经历消费升级的城乡居民而言,意味着更丰富的食材选择和更稳定的供给质量。 


冷链现代化的核心命题,已从“有没有”转向“好不好”。玉湖冷链五年的实践表明,当市场主体与国家战略形成共振,当技术创新深度融入农业场景,冷链物流便能超越商业基础设施范畴,成为乡村振兴的赋能者、区域协调的联结者、民生保障的托底者。在“十四五”与“十五五”的交汇点,这种以效能为导向的冷链进阶之路,正是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体系。